一、引言
自古以来,红颜多薄命,这似乎成为了一种难以逃脱的宿命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无数美丽女子如同璀璨的流星,短暂而绚烂地划过天际,留给后世的,除了无尽的遐想,更多的是关于命运无常的唏嘘。
红颜之所以薄命,主要源于她们身处的时代与环境。在古代社会,女子往往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,她们的美貌和才华大多成为男子争权夺利的工具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红颜们很难拥有自主的人生选择权,她们的命运往往被他人所左右。无论是被送入深宫成为帝王的玩物,还是被迫嫁给权贵,她们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。西施,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。
二、西施的美
西施,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,被无数文人墨客所赞颂。原名施夷光的她,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,以其绝世的容颜和非凡的气质,成为了美丽的代名词。
据史料记载,西施出生在春秋时期的越国,一个位于今天浙江省的古老国度。诸暨(即今天的浙江省诸暨市),这个山清水秀、人杰地灵的地方,孕育了无数的才子佳人,而西施正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她出生在诸暨的苎萝村,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小村庄,这里的山川河流,无不透露着自然的灵气。
西施的父亲是一位朴实的樵夫,以卖柴为生,每天辛勤劳作,为家庭提供着基本的生活所需。而她的母亲,则是一位勤劳的浣纱女,每天在溪边浣洗着纱线,用双手编织着家庭的希望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,西施从小就学会了勤劳和坚韧,这些品质也深深影响了她日后的人生。
西施自幼便随母亲在溪边浣纱,清澈的溪水映照着她的倩影,仿佛连溪水都为之倾倒。她的美貌,如同天仙下凡,既不失清纯,又不乏娇媚。她的身姿,增一分则太腴,减一分则太瘦,恰到好处的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和谐。
西施的美貌,不仅仅是外表的华丽,更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和魅力。她的一颦一笑,都充满了诗情和画意,让人为之倾倒。她的美,据说能令溪中的鱼见了都会忘记游动而沉入水底,大雁见了都会忘记扇动翅膀而降落到地面,因而被后人誉为"沉鱼落雁,闭月羞花",这不仅仅是对她美貌的赞美,更是对她内在气质的颂扬。
然而,西施的人生并没有因为美貌而一帆风顺,反而注定了她要因此承受生活的磨难和多桀的命运。她不可能想到,在春秋战国那个动荡时期,她个人的命运会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,她的美貌和智慧,也成为国家兴衰的关键。
三、越国的计谋
春秋战国时期,群雄逐鹿,诸侯争霸,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。这一时期,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,争夺领土和权力,形成了一个多国并立、竞争激烈的局面。
由于吴国和越国都位于长江下游地区,两国接壤,存在领土争端和边界摩擦。随着两国实力的增强,争夺地区霸权和扩张领土等需要,双方经常发生冲突,战争不断。
公元前496年,吴王阖闾攻打越国,结果被越王勾践击败,阖闾受伤身亡。阖闾临终前嘱咐儿子夫差要为他报仇。夫差继位后,加强练兵,两年后大败越国。勾践被吴国军队围困陷入绝境,一度想要自杀。谋臣文种建议勾践向吴国求和,并通过贿赂吴国大臣伯嚭,最终得以求和成功,但条件是勾践和夫人以及大夫范蠡需到吴国作为人质。
在吴国作为人质的三年时间里,勾践经历了极大的屈辱和考验。他被迫从事低贱的劳役,甚至在吴王夫差面前表现出极大的谦卑和忠诚。然而,勾践的内心却始终燃烧着复国的火焰,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。
勾践以忍耐和智慧成功蒙骗了吴王夫差,使得夫差相信勾践已经彻底臣服,最终将勾践释放回国。
勾践回国后,为了不忘兴国大业,他每天卧薪尝胆,励精图治,并采纳谋臣文种、范蠡的建议,一方面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、增殖人口、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措施;另一方面,为了不让吴国对自己的富国强军措施产生警惕,勾践除了不时派人送厚礼给吴国的重臣,还针对吴王夫差年壮好色的特点,决定采用“美人计”。
四、西施被选中
越王勾践采纳了大夫文种和范蠡的建议,决定使用“美人计”来迷惑吴王夫差,以使其纵情声色,荒废政事。勾践下令,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寻找绝色美女,以作为送给吴王的礼物。
命令下达之后,越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选美行动。全国各地的官员都在各自辖区张贴公告,鼓励民众推荐容貌漂亮的少女,官府还派人明查暗访,一发现有姿容出色的少女就立即上报。在这个过程中,西施的美貌被越国的官员发现,如获至宝,很快将她带到越王勾践面前(也有资料认为,西施是大夫范蠡听闻西施的美名,亲自到苎萝村找到并护送至王宫面见越王勾践的,当时还同时带回了另一位美女郑旦)。勾践见后,发现西施不仅容貌绝世,而且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才情,不由大喜,认为她是执行“美人计”的最佳人选。
西施被选中后,并没有被立即送往吴国。越国为了确保计划的成功,对她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严格培训。培训内容大概率包括宫廷礼仪、歌舞、琴棋书画以及为了完成任务所必备的一些技能等等,以确保她能够在吴国宫廷中立足,吸引吴王的注意。据有关资料,当时培训她的主要有越国大夫范蠡。此外,还有记载提到勾践本人也会亲自上课,以确保西施能够胜任她的使命。
经过三年的严格训练,西施终于具备了进入吴国宫廷的一切条件。为此,越国精心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,并准备了大批礼物和随从,隆重将西施作为贡品送给了吴王夫差。
五、夫差中计
果不其然,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。西施被送到吴国后,以其绝世的美貌和出众的才艺,迅速吸引了吴王夫差的眼光。他根本听不进大夫伍子胥“夏亡以妺喜,殷亡以妲己,周亡以褒姒。夫美女者,亡国之物也,王不可受”的谏言,执意收下了西施,其他贡品则赐给了众大夫。
倾国倾城的西施很快赢得了吴王夫差的宠爱,并顺利成为了夫差的爱妃。可以说,吴王夫差对西施是一见钟情。他为她深深着迷,不可自拔地疯狂爱上了她。
为了能与西施终日欢娱,夫差特意命人在姑苏山上建造了春宵宫和大浴池,用来供西施歌舞弹唱,并与西施在水中嬉戏,享受神仙生活。
自此,夫差渐渐将精力放在了与西施的玩乐上,不再专注于朝政,更是疏远了臣子,忽略了国家治理。忠臣伍子胥对吴王的做法相当焦虑,多次劝谏吴王不要被美色所惑荒废了朝政,引发吴王不快。伍子胥的政敌、大夫伯嚭趁机进献谗言,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。吴王大怒,派人送了一把宝剑给伍子胥。伍子胥悲愤交加,拿起宝剑自刎而死。
历史证明,当一个男人不可救药地迷恋上一个女人时,就会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力,夫差也不例外。他被西施的娇媚所迷,深陷温柔乡,完全丧失了判别忠奸的能力,从而疏远了忠臣伍子胥,并最终导致伍子胥被迫自杀。而就是从伍子胥自杀那一刻起,宣告了吴国从此走向了政治腐败、国弱民疲的道路。
在吴国劳民伤财大兴土木,吴王沉迷享乐不理朝政的同时,越国得以休养生息、国力不断增强。伍子胥死后,越王勾践觉得时机已到,于公元前473年发兵攻入吴国首都,吴王夫差自刎而死(时年55岁),吴国灭亡。
六、西施的结局
勾践灭掉吴国后,随即与晋国、齐国等诸侯国在徐州会盟,并被诸侯推举为盟主,越国的势力范围也扩展到了整个江淮流域。勾践还将都城迁到琅琊地区,越国国力进一步提升,达到了鼎盛时期,。
在越国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,为越国复兴作出卓越贡献的绝世美人西施,却再也没有了音讯。西施的下落和结局,从此成了千古之谜,徒留后人各种猜测。
关于西施的结局,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,其中较为流行的有“与范蠡隐居”和“被沉江而死”两种。
与范蠡隐居
据说,西施和范蠡本就是相爱的恋人,在范蠡去苎萝村找到西施时,两人便已暗生情愫。吴国灭亡后,范蠡知道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,于是找到了西施,执子之手悄然离去,从此泛舟五湖,恩爱余生。这种说法多见于文学戏剧,例如东汉人所写的《越绝书》中就写道:“西施,亡吴后复归范蠡,同泛五湖而去”;明代汪道昆杂剧《五湖游》、明代梁辰鱼《浣纱记》也采用了这种大团圆结局。这种结局是民众所喜闻乐见的,寄托了民众对这位绝代佳人的喜爱之情和良好祝愿。
沉江而死
西施“沉江说”的主要史料来源有二,一为《墨子·亲士篇》中说:“比干之殪,其抗也;孟贲之杀,其勇也;西施之沉,其美也;吴起之裂,其事也”,,意思是西施因为美貌而被沉入江底而死。二为东汉时的《吴越春秋》,其中也明确提及:“吴王亡后,越浮西施于江,令随鸱夷以终。”
至于西施被谁沉江而死,历史上也有好几种说法:其一是被吴国人沉江,吴国被灭之后,吴国人认为西施是罪魁祸首,因此愤然将西施沉于扬子江心。其二是被范蠡沉江,范蠡吸取吴国灭亡教训,为防止越王再被西施的美色所迷,将西施诱骗于太湖后沉入江中。明代的《倒浣纱》传奇、清代徐石麒杂剧《浮西施》便采用了此种结局。其三是被勾践沉江,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,害怕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,他恩将仇报,赐西施沉江而死。又有说法是越王勾践只是将西施视为完成复国大业的棋子,在利用完之后就将其作为一个“不洁”的罪人杀死了。其四是被越后沉江,传说越国灭吴后,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。越王后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,就偷偷令人将西施裹进牛皮袋中沉入了江底。
以上两种结局,从封建社会女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人性阴暗面的角度分析,第二种结局似乎较为合理。但这种结局,却是令民众在感情上难以接受的。
西施的一生,是美丽与悲剧的结合。她以自己的美貌和智慧,为越国的复国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但她的个人命运却充满了无奈和悲哀。她的故事,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,成为了中国古代美女的代表和象征。
凯狮优配-配资门户论坛-个人配资-靠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